查看原文
其他

从保护孩子纯真天性联想到学术人生

编者按:

最近碰巧读到了一些讨论中小学课本不惜通过改写经典文章来向小孩子们灌输“正能量”的推文。有读者朋友私下问笔者:加拿大小学课本/老师是否也会以各种方式灌输各种“正能量”?我没做过系统研究,所以不能断言是或者不是,也不排除其中小学教育或课本中有包括“爱国主义”在内的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但即便有,其方式可能也是相对比较间接/温和/微妙的。而且据个人对所知小学的教育方式和课本内容来看,其总体的教育目标应该还是以尽可能开发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能力,天性及求知欲为主的。更科学客观的结论有待专家们去研究比较。


下面这个身边的小例子或许可以证实笔者上面的印象。这是一个加拿大8岁孩子,三年级的陈景义,在2018年底的加拿大国家悼念日(rememberance day)用英文写的一篇小文章。虽然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文中也似乎有“正能量”成分在内,但这是一个小孩出于同情的天性,通过设身处地的联想,自发表达的个人情感,不是来自他老师不停的诱导或小学课本的强力灌输。这篇文章后来被任课老师拿来做范文给后来学生们传阅,也是希望学生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个人的真实情感,而不是要人人都模仿他无病呻吟地表达同一种情怀。景义的语文(即英语)老师Tessier评论到:”如果我们意识到一个八九岁男孩【的日常生活】和战争的概念是相距多么遥远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景义笔下的这封信展现了一种令人惊异的敏感性和同情心“。老师所看重的是对这种小孩发自天性的情感流露,而不是文中可能会被部分读者诠释为所谓的“正能量”的东西。这种鼓励和尊重每个个体的真实情感和声音并尽可能地帮助开发其各种潜能,许正是这种教育体系的特点和可以借鉴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不计代价地努力想把她们/他们都培养成千人一面,口是心非的“优秀人才”。


笔者在最近一个和年轻学生们谈《学术之路》的讲座中提到,对于那些正在考虑是否从事学术研究的年轻朋友们来说,除了要有不错的研究/写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渴求心之外,还要有追求真实和真相的热情和执着。毕竟,真正的学者也是在用生命和本心在做学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是否鼓励小孩说真话和做真实的自我,也很可能预示了这些孩子长大后所构成的社会和学术界在多大程度上还能说真话和做实事但愿这只是一个云外看客的杞人忧天。


下面的英文由陈景义(Aaron Jingyi Chen)写于2018年11月13日。中文翻译是草译,并不一定完全贴切。


2018 年 11 月 13 日,星期二

 

亲爱的勇敢的士兵,

 

非常感谢您在战争中服役并为拯救我们的国家而牺牲自己。我叫 陈景义(Aaron Chen),是 Bridlewood小学校的三年级学生。

 

我很难过您不得不去打仗,而我却不需要去。我可以吃到新鲜的食物,而不必在寒冷中发抖和冻僵。

 

必须参加战争,而且知道自己有死的可能,这一定是很可怕的。

 

我甚至都无法想象战争及其暴力的程度。我希望战争能停止。

 

战争是非常让人害怕的吗?

 

我认为那一定是非常非常非常可怕的。

 

在战壕中是什么感觉?

 

它又潮又湿吗?

 

我自己可以睡在温暖的床上,而您甚至没有毯子、干净的衣服、新鲜的食物和平静的生活,我觉得这是不公平的。

 

离开家人去打仗是什么感觉?

 

您的家人很伤心吗?

 

如果我的父亲或其他家庭成员死于战争,我真的会很难过。

 

从家乡到达战场,您用了多长时间?

 

几天?

 

几周?

 

还是几个月?

 

我猜从您的家到战场需要很长时间。而我离家旅行的最长时间也才只有7个小时!

 

感谢您在拯救我们国家的战争中服役。我认为您应该因英勇而获得一枚勋章。每个战斗和牺牲了自己的人都应该获得英勇的勋章。

 

诚挚的,

景义(Aaron C.)


 

往期推荐


9/30晚8:30- 17位国际学者联袂出席《学术之路》云端新书发布/讨论会

哈佛校园掠影--名校校园短视频系列之一

何为学术?何为学者?- 新出版《学术之路》献上跨学科国际学者系列精彩对谈!

云里学术之路感想系列:许曼-在塔夫茨大学教中国通史

赖骏楠:《中西之间:马克斯·韦伯的比较法律社会史》前言与目录

王笛:时代面前,普通人的反抗就是每日吃一杯茶

徐晓宏:什么样的比较研究让我们觉得有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云里阅天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